洪涝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频发且影响范围较广泛的国家之一。
(资料图片)
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2020年期间,我国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或失踪人口达2020人,总计逾6万人死亡,年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4亿元,总计约4.81万亿元。
2022年,局地山洪灾害频发重发,北江出现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辽河发生1995年以来最大洪水。
洪涝对社会运行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冲击也不同。
城市内涝的危害广泛,包括生命财产安全、基础设施、交通、环境卫生;由水害引起的城市地质灾害,因灾时间短、隐蔽性强、破坏力大,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更为惨重。
而在矿山安全方面,每年汛期,地下矿山、露天矿山、尾矿库都要做针对性工作。其中,汛期强降雨极易造成洪水漫顶、坝体裂缝、渗透破快、坝体滑坡等,进而引发尾矿库垮坝、溃坝事故。
因此,尾矿库每年汛期前要进行调洪演算,复核尾矿库防洪能力,尾矿库“头顶库”每年汛期前还要主动协同当地政府组织下游居民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依据水利部《我国入汛日期确定办法》中的入汛标准,我国已在3月24日进入汛期,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偏早8天。
据预测,今年汛期区域性、阶段性旱涝重于常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多发。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等汛情偏重。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提出目标:到2025年,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本建立,建成分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入汛后,江西省给出了“一屏看水”的答卷,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数据,搭建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全链路管理。
江西瑞昌市年均因灾损失超1亿元,通过针对长江瑞昌段防汛预警系统设置水情监测和灾害预警数据,接入全市水库、河流的监测站点实时数据,根据水位报警信息对沿江穿堤管道进行封堵。高危地质灾害点的位移感应系统一旦发现物理位移,就会通过应急喇叭通知居民避险,为处置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长江江西瑞昌段梁公堤进行长江干流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作业湖南通过整合气象、水利等20多个职能部门,对重大危险源、重点地段、紧急避难场所等摸排统计,对长江、山塘水库等区域危险点位实行24小时监控,对重点企业厂房安装AI摄像头,纳入监管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将“千条线”纳入“智慧平台”一张网。
将全国山河水况数据“上屏”“上网”如同为地面防汛装上“千里眼”,而对暴雨雷雨等恶劣天气的探知,雷达、遥感、应急通信等则成为防灾利器。
利用遥感卫星对积雨云开展成像,再根据获取的雷达影像分析防汛情况,精准预测需要高水平的气象监测手段支撑。
国内首部S波段大型数字相控阵双偏振天气雷达、全球首部应用于民航领域的C波段大型数字相控阵天气雷达等,能快速探测雷雨、大风、下击暴流、风切变等灾害性天气。通过为水利部门配备卫星通信终端、物联网终端等,以及在固定翼飞机上搭载应急通信设备,实现水雨情数据报讯监测回传,打通防汛救灾的通信线。
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示意图通过智慧平台“一张屏”“一张网”让高科技在防汛防灾中发挥效用,强化防汛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加强气象、水利部门协作,将全国自然灾害普查数据装入智慧大脑,利用水文气象耦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预测延长水灾预见期,大大减缓降低洪涝灾害危害。(撰文/薛茗心)
标签:
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