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宁亚飞)5月29日上午,武汉一家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捐献者。她叫余书婷,今年26岁,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也是一名即将上岗的“准医生”。
历时5小时后,当日13时20分,余书婷成功捐献了200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15313例、湖北第5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资料图】
本次捐献,也为余书婷 8年的学医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今年夏天,她就将入职湖北一家医院儿科,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乖乖女”立志要当“好医生”
圆圆脸,月牙眼,笑起来像个孩子:老师同学的眼中,余书婷总是一副无忧无虑阳光积极的样子。
余书婷是家里的独生女,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并不同意她学医。但是救死扶伤是她从小的梦想,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医学系,并成功入学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大一时,余书婷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她随即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1年7月,她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通知,有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那个时候,正值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紧张阶段。骨髓移植之前会有一系列全身体检,采集之前还要打一段时间的动员剂。如果进行移植,将占用余书婷的复习时间,同时也可能影响考试状态。
患者病情紧急,为了拯救生命,余书婷坚持配合骨髓库工作人员,做了前期体检工作。但后来因为患者病情变化,移植工作不得不终止了。这让她的心情犹如经历了“过山车”,也为没有帮助挽救到生命而遗憾。
患儿眼里的“医生姐姐”
硕士研究生阶段选专业和导师的时候,成绩优秀的余书婷没有追求所谓的热门学科,而是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儿科,跟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姚宝珍教授求学。亲朋好友都劝她,但余书婷十分坚持地表示,自己很喜欢小孩子,希望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在医院里,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生老病死,是一个有点压抑的环境。但儿科不一样,每一个痊愈的孩子的笑脸,能够治愈我所有的不开心。”
在儿科轮转时,余书婷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最忙的时候,她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但听到患儿和家长出院时一句真心的道谢,余书婷又充满了动力,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作为一个儿科“准医生”,余书婷永远把患儿放在第一位。“我管的那个娃咋样了?”,是她参加每天交接班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她常常为危重患儿的病情担心,跟随导师一起反复研判治疗方案;看到患儿转危为安,她也会欢呼雀跃。
余书婷极富爱心。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I科病房,曾经有一个患儿到了晚上一放下就哭,家长都已疲惫不堪,余书婷主动跟家长“轮班”,抱着小朋友哄了一夜。很多小患儿喜欢看动画片,为了更好的和患儿沟通,建立共同语言,余书婷还利用业余时间提前观看动画片熟悉内容。很多小患儿一看到余书婷,就高兴地叫,“医生姐姐来啦!”
二度捐献终于了却心愿
今年4月,在毕业答辩、规培结业、找工作就业最紧张忙碌的“毕业季”,即将硕士毕业的余书婷,又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配型成功的通知。
余书婷说,“作为一个医学生,能够在正式执业前亲自挽救一条生命,我觉得很幸运。”她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配合移植工作。
余书婷的导师姚宝珍教授得知她的义举后,也给予她全力支持。5月24日,研究生论文答辩通过的当天晚上,余书婷就收拾行李入住酒店,为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做准备。
在接下来的5天内,余书婷每天要打2针动员剂,两侧手臂都插着很粗的针头。她不仅要忍受每天2次缓慢皮下注射的疼痛,还有打针之后的低热、腰椎疼痛等症状。
29号捐献时,余书婷在床上躺了5个小时,期间为了保持血液流动速度,不间断捏了5个小时的“皮球”。但她表示,“能够拯救生命,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余书婷说,本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自己真正从医前一次特殊的“岗前培训”。“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和我‘血脉相连’的人,这真的很神奇。希望这位不知名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好好生活。我也会铭记自己学医的初心,努力帮助到更多的人。”
标签:
要文